成都大运会|可回收、新能源、高科技——成都大运会尽显绿色风尚

来源: 新华社2023-08-03 21:17:30
  

无论是各项强化资源再利用的低碳运营举措,还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新能源交通工具,抑或是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的体育场馆,成都大运会处处彰显“绿色、智慧、活力、共享”的办赛理念。


【资料图】

随处可见“可回收再利用”

每一个在成都大运会场馆用餐的工作人员,都已经习惯将食物残渣和餐盒分开丢弃,垃圾箱上分类丢弃的提示,展示出成都大运会的绿色标签。

“这个餐盒其实也是可降解、可回收材料。”指着记者手中的餐盒,水球场馆志愿者范烨说。不仅如此,主媒体中心、场馆内提供的饮用水瓶上,也都设置了记号区域,避免饮水浪费。

7月30日,男子水球场馆内的饮用水,可做标记。新华社记者 王君宝 摄

可回收、再利用,已经贯穿成都大运会的各个方面。

“你将喝完的瓶子放进去,可以兑换礼品。”中国水球队运动员王贝易注意到了大运村里特别的设施——人们将喝完的矿泉水瓶、易拉罐等废弃品投进其内部后,机器即刻对废弃品进行扫描分析并生成碳积分小票,凭小票可兑换相应的礼品。

“这个设施名为‘低碳魔方’,在大运村和比赛场馆都有放置,我们希望这种趣味互动能鼓励人们践行健康低碳的生活。”现场工作人员傅诗婧介绍。

7月30日,大运村内的“低碳魔方”。新华社记者 王君宝 摄

不仅如此,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内的300多把“雪花椅”,全部由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租赁而来,既节约成本,又物尽其用。

新能源车无处不在

和成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新能源车一样,成都大运会在车辆使用上,也践行“绿色出行”理念。

在大运村,新能源摆渡车成了西班牙跆拳道队员亚历山大·罗德里格斯每天必须使用的交通工具。这些摆渡车共停靠10个站点,载着运动员每天来往住处、餐厅等地。

这是7月15日拍摄的负责大运会交通保障的新能源公交车。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

“大运会期间,共有1340辆新能源大巴、1000余辆新能源小型车用于交通服务。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交通90%使用新能源车,大运村内部则100%使用新能源摆渡车。”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专职副部长杜胜歌说。

此外,成都充分利用大运会契机激发产业活力,积极发挥本土产业优势,加速充换电、光伏、氢能等新能源设施场景融合,龙泉赛区配备了50台“龙泉造”氢燃料车用于赛事保障,郫都区中石油古城油氢合建站建成投运,缓解了当地100多辆公交车的用氢需求。

建筑设施尽显“科技范”

顶着烈日与近40摄氏度的高温,记者走进大运村的生活服务中心,感到阵阵清凉爽快,却不见空调。

原来,这座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技艺“冷巷”——在没有空调的古代,工匠们设计出一种独特的建筑构造,能产生自然通风的效果,从而为建筑降温。

“‘冷巷’的物理原理是气流在穿过一个由宽变窄的区域时,流速加快形成负压,从而带来更多的室外气流,带走更多的室内热空气和湿气。”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卢义修说,这处“冷巷”建筑在不开空调的情况下,一年能节省约70000度电。

这是7月15日在成都大运村内拍摄的一处根据空气动力学设计的“冷巷”。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

此外,成都大运会的13个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。成都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建成雨水回收系统,留存的雨水可以转换为场馆的绿化养护用水,全年可节水3000吨以上。网球比赛场馆的发电玻璃被用来为指示路标供电。除了使用碲化镉发电玻璃,在一些比赛场馆还配置了地源热泵系统为场馆发电。

“我们将参照北京冬奥会,力争赛后1个月发布《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》,提炼典型案例,形成大运会绿色低碳实践遗产。”杜胜歌说,经第三方核查机构初步核算,成都大运会在全面落实源头减排措施后,将减少碳排放约2.6万吨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sdnew003

相关新闻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